冬大麥的生育期比冬小麥要短1~2周,它具有早熟性,能滿足遲播早熟的要求,適宜作多熟地區的早熟茬口安排。長江流域、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以及華南地區都適宜栽培冬大麥。由于冬大麥生育期較短,分蘗期和幼穗分化期都較早,出葉速度也快,有效穗數在冬末至返青初期就決定了,因此吸收營養的時期較冬小麥要提前。冬大麥從出苗至分蘗,吸收氮素和鉀素的數量占總吸收量的50%,吸收磷素的數量占總吸收量的30%以上;至抽穗期,吸收的養分累積達到總吸收量的75%以上。因此,對冬大麥的營養供應要集中在生育初期,中期則應控制肥水,后期要根據苗情,適當施用少量速效化肥作粒肥?傊,冬大麥施肥以促為主,要重視抓好前期施肥。

冬大麥的生育特性和冬小麥不同,它的每個生育期都比冬小麥早。因此,為了滿足它的各個生育期的營養需要,對它的施肥時期也應相對提前。冬大麥的施肥原則是:前期促早發壯苗,爭取多穗;中期施肥要穩,以利于蹲苗、壯稈,防止倒伏;后期看苗勢適當補肥,防止早衰,爭取千粒重。概括地說就是早攻、中控,晚補的施肥原則。冬大麥一生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不會超過冬小麥,之后比冬小麥少。每生產100千克大麥籽粒,需要吸收氮素1.5~2.8千克、磷素0.6~1千克、鉀素1.6~3千克。與冬小麥吸收量相比較,氮素低0.2%~0.6%,磷素低0.4%~0.5%,鉀素低0.9%~1.0%。

|